首页 > 注税注会

总结改革发展经验再创会计事业辉煌

中国会计学会会长金莲淑在“改革开放30年会计发展与创新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同志们: 

  早上好! 

  经过紧张的筹备,中国会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中国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论坛正式开幕了!首先,我代表中国会计学会,向一贯重视、关心和支持会计学会工作的湖南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本次大会的召开,得到了湖南大学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会计学院的师生承担了大量的会务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今天的会议是我国会计学术界规模大、水平高的一次盛会。会议的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会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另一个是中国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论坛。两个议题都得到了国内外会计学者的高度重视,200多位专家学者相聚一堂,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彼此的宝贵经验,探索会计理论事业的发展之路。我愿意借此机会,针对我国会计理论发展问题,结合中国会计学会当前的一些工作,尤其是正在组织开展的“中国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谈几点看法,与同志们共勉。 

  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理论事业的光辉成就 

  经过30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会计理论事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1.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相适应,我国会计改革大致经历了1992年以前的探索期、1992年到2000年两则两制改革、2001年到2005年的统一会计制度、2006年以来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等四个阶段。理论界围绕这几个阶段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 

  ——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理论界围绕会计定义、目标、职能、逻辑起点、会计要素及其计量模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一些侧重点不同,但各有其合理性的学术流派和理论学说。 

  ——在会计规范建设方面,我国发布了既立足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由此形成了为会计规范建设提供支持和论证的财务会计理论。随着国际主流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在我国的推广,理论界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理论支持,使得会计法规建设的步伐更为坚定、有力。 

  ——在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方面,借鉴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修正并检验了相关投融资理论、财务评价理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相关理论。在研究企业相关问题时,更紧密结合我国特定的市场发展水平和制度背景,更加重视研究方法的一般性与我国改革实践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在审计理论与实务方面,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市场的不断规范,独立审计的“鉴证”作用逐步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审计意见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风险导向审计等研究成果广泛用于实务工作,使得审计业务更加客观、公正、科学、高效。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就会计信息化的内容、实现的路径,以及配套的风险控制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在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会计信息实时报告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我国也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会计新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会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对会计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对会计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会计人才健康成长,会计队伍日益扩大。截至2007年底,全国会计从业人员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通过考试取得初级会计资格的234万人,取得中级会计资格的116万人,取得高级会计资格的8万多人;执业注册会计师超过7万人。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还表现在: 

  ——人才培养理念更加科学。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会计学历教育,会计继续教育等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会计人才培养制度。学历教育层次清晰,培养目标逐步明确;继续教育日益规范,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会计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改革招生制度以后,由于会计专业教师缺乏,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仍然执行50年代的课程模式。8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学分制教学模式,会计主干课程基本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设置。 

  ——教学方式推陈出新、办学形式百花齐放。目前,会计实验教学得到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组合教学日益普及;办学形式由单一的国家公办,变为国家、民间、中外联合办学等形式。 

  ——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会计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1978年全国招收会计本科学生的高校寥寥无几,而截止到2007年,全国1089所普通高校中,有508所招收会计本科学生,占46%。 

  此外,财政部实施的高级会计人才工程也取得良好效果,培养的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已经在会计领域发挥了广泛辐射带动作用。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已经逐渐成为组织人事部门关注、社会各界关切、行业队伍重视、用人单位信赖的一个品牌。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回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总结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工作。我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经验中,最基本的有: 

  第一,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是会计理论事业成功的保证。多年以来,我国的会计理论事业,一贯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理论创新。正确的指导思想给我们的事业指明了方向,为我们事半功倍做好会计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会计理论事业繁荣的基础。3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会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鲜活的经济建设实践,为会计理论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为学术成果的奇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可以说,我国会计理论事业的繁荣,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的。 

  第三,戒骄戒躁、求实创新,是会计理论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理论研究是一项清苦的工作,一切理论成果的取得,都是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基础上完成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建和发展会计理论,尤其需要苦干的精神、顽强的毅力,要沉得下心,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创新和完善,要通过反复实践来检验理论研究的成果。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繁荣会计理论事业的历史使命 

  过去的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辉煌成就;今后的若干年,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创我国会计事业新局面的大好时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升为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雄厚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二是我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我国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宏观调控体系日益完善,今后还将继续推动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三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产品的市场空间得到拓展,资源的供应渠道得以疏通,要素的重组配置更加优化。今后,我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还将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结构进一步优化,开放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机会和选择更加多样。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吹响了指引全国人民奋力拼搏的总号角。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实践,既是新时代的要求,又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 

  强调新形势,目的是要明确新任务,是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今年5月,财政部组织召开了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全国和省级会计管理机构、会计行业组织、会计考评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会计学术团体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上,王军副部长把今后一段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和六个支撑”,明确了2020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包括“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体系”等六大体系的具体任务。 

  我的看法


阅读次数:586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