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税注会

会计中国三十而立

  1978年的7月,刘玉廷从天津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分配到财政部工交司制度处从事会计管理工作。1979年1月,财政部恢复会计制度司(后改称会计司),刘玉廷调入该司。此后,他一直在会计司工作,见证了中国会计改革的整个历程。在纪念中国会计改革30周年之际,《中国会计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工作和经济建设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会计司做为财政部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这些年与全国千万会计同行共同努力和拼搏,确实有许多珍贵的记忆。”提起中国会计改革的历程,刘玉廷饱含深情。“这些年来,从历届财政部领导、会计司领导、各有关部门领导、会计司工作团队到广大会计工作者,包括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改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回顾:一路风雨一路歌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会计改革扬帆启航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可以说是试验阶段,会计改革也在探索。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我国会计改革开始启动。会计法规制度、注册会计师、会计职称评审、会计队伍建设以及会计电算化等工作,都在这一阶段先后开展。 

  外商担心投资被“共产”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为了引进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开始创办中外合资企业,但在会计、审计制度方面遇到了障碍。 

  一方面,是会计制度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会计制度是按照资金形态设计的,投资主体一元化。当时的会计报表叫资金平衡表,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项资金三段平衡,专款专用,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投资主体多元化,现在说起来很容易,但在当时是分不出来的,这样就无法根据投资比例来分配利润,不能够满足外商投资保值和增值需要,外商担心自己投的钱被‘共产’了,不敢来投资,因此必须改革。” 

  另一方面,是独立审计问题。当时我国企业实行年度决算批复制度,各级财政部门按企业财务隶属关系批复企业预决算。“外商提出,这种制度安排不符合国际惯例,中外合资企业的财务报告必须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而财政部门本质上是中方投资者的利益共同体,无法保证独立性。” 

  刘玉廷介绍说,财政部会计制度司起草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个文件到1985年才正式发布,发布之前还是草稿,最初是拿着草稿跟外商谈判,但已经发挥作用了。”“当时,一些专家刚刚平反出来,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还心有余悸。但当时财政部的领导态度明确,‘政治问题我负责,技术问题你们负责。”与此同时,由财政部发文,在北京、上海、广州成立了会计顾问处(即后来的会计事务所),其主要职责是对中外合资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这些做法得到了外商的认可,解决了引进外资的会计审计障碍。“当时杨纪琬司长亲自起草了成立会计顾问处的通知,让我来抄清这个文件(没有电脑),我抄写完成后也不明白什么叫会计顾问处,直到会计顾问处挂牌工作时才明白。”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针对10年“文革”会计基础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我随同当时会计司领导、老专家经历了2-3年的调查研究,对很多省市各种不同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这就形成了1984年印发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和随后印发的《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这对于整顿和规范全国会计基础工作、统一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件事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尤其是《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发布后,甚至银行票据中阿拉伯数字的大小写,都改按会计工作规则进行了规范。还需值得一提的是,《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中的附录为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管钱的人不能管账,等等,这属于内部牵制制度,可以说是今天内部控制规范的初级阶段。 

  会计人有了自己的法律 

  随着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确立会计工作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当年5月1日起施行。 

  《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政府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谈到《会计法》的出台,刘玉廷印象深刻。“《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第一部法律,也是我国经济领域较早的法律之一,它对推动会计工作的发展作用重大。全国广大会计工作者非常振奋,觉得腰杆更硬了。” 

  会计函授学校立了功针对80年代全国会计队伍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会计人员大多没有会计专业学历的状况,时任会计司司长魏克发主持创办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中华会计函授学校。该校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形成了总校-分校-函授的全国网络,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会计人才,有效地解决了那个时期会计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启动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的,财政部在调查研究和进行一系列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审批商品化会计软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会计软件行业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由于软件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更多应用,这一时期的会计电算化已由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发展到全面实现电算化,由局部试点到全面普及,对推动我国民族会计软件产业奠定了基础。”刘玉廷说。 

  会计有没有阶级性?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会计理论界开始恢复生机。理论研究先行,历来是改革的基本规律。 

  80年代初,会计理论界有组织地对一些会计、审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讨。与此同时,开始引进西方会计、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80年代后期,理论界一方面介绍西方会计惯例,另一方面对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做了大量研究和论证工作。 

  除上述之外,当时理论界还有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讨论会计的属性问题。会计有没有阶级性?这个问题现在看似无关紧要,但在当时却是困扰理论界的一个难题。 

  1979年底,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一场关于会计属性的大讨论让刘玉廷不断思考。“当时,连记账方法都要分辨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记账方法。 

  例如,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借贷记账法是资本主义的;资金代表社会主义,资本代表资本主义等等,这些经常见诸《财务与会计》杂志,争执不下。“ 

  这场关于会计属性的大讨论,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发生在中国会计领域的这一思想交锋,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烙印。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国会计改革踏浪而行 

  进入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了十字路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标志。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带来了各行各业的思想解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幅度提速,同时也将会计改革和发展带进了新的阶段。主要包括:“两则两制”的建立与实施、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制度的推行、《会计法》的两次修订、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会计电算化向ERP转型、注册会计师行业脱钩改制等。 

  两则两制:“会计风暴”席卷全国 

  80年代后期企业开始搞联营,打破了投资主体一元化体制,不断地冲击传统的三段平衡会计制度,会计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彻底换血呢,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其间,一段时间是很痛苦的。有一次,我陪同莫启欧老先生去上海调研,发现国有企业的汇总报表中利润重叠。莫老为此晚上睡不着觉,早晨起来头上起了一个大包,说是憋出来的。 

  我开玩笑说,如果会计制度不改革,包再大也不管用。“看来,中国的会计改革必须动大手术!财政部领导作出了决策。 

  1992年?1993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十几个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实施。“两则两制”结束了几十年来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会计制度,这场改革影响深远,被业界称为“会计风暴”。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几十个部门几乎每个部门都有一本会计制度,各自为政。这场会计改革将各个部门的会计制度,统一成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并划归财政部统一管理,工作难度相当之大。 

  刘玉廷亲身经历了这场改革,他配合时任处长的冯淑萍研究起草了行业会计制度的分类。刘玉廷分工负责整合商品流通行业的会计制度,涉及商业、粮食、物资、外贸、供销社、新华书店等11个部门。为了统一思想,他挨个部门跑,上门与对方沟通。“有一次,在新华书店开座谈会时,一位老会计师说,新华书店从建国之后就一直有这个会计制度,一下子取消从感情上确实有些接受不了,但自己是共产党员,服从改革的统一要求。听了以后,有种令人想掉泪的感觉。” 

  考试:会计人的希望之门 

  “考试这个问题很重要!”刘玉廷反复强调这句话。身为若干所高校兼职教授的他,对考试情有独钟。 

  “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离不开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阅读次数:502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